茶葉

1860年代起,淡水開港通商,北部各式產品得以出口到國際市場,三峽憑藉發達的水運網絡成為重要的市集。1865年(同治4年),英商陶德(John Dodd)來臺灣視察並收購樟腦,見到文山、海山地區氣候及土質均佳,於是從福建泉州安溪引進茶苗,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再加上三峽居民原籍多為安溪、永春兩縣,原本就擅長種茶,不久茶園滿山遍野,迅速開創出三峽茶的黃金時期。

1920年代,日本政府將大豹社群原住民逐出三峽山區之後,三井合名會社便大肆經營茶業產銷事業,設立了大豹製茶工場(今大板根森林渡假村)和大寮製茶工場(今臺灣農林公司北區精製廠大寮茶場),主要生產烏龍茶及包種茶。1929年(昭和4年),以進軍國際為目標,考量紅茶交易量在茶類中首屈一指,於是引進印度的阿薩姆紅茶試種與改良。1933年(昭和8年),以「日東紅茶」之名亮相,成為臺灣第一個世界性的企業品牌茶。

戰後初期,三峽茶農順應國內市場需求,開始製作外省人喜愛的口味,例如龍井茶、香片等。1970年代,臺灣茶生產成本上漲,導致外銷競爭力減弱,逐漸轉為內銷,生產烏龍、包種居多。1980年代,三峽茶業在轉型過程中,因利潤減低而沒落,茶農紛紛改種利潤價高的檳榔。直到1990年代,社會上興起綠茶有助於身體健康的觀念,三峽鎮農會重新鼓勵農民轉種茶樹。在原料方面,三峽茶農栽種名為「青心柑仔」的特有品種,最大特色是茶色碧綠鮮明,沒有草腥味,反而有股迷人的綠豆香;在技術方面,由於製作碧螺春的機器與包種茶相同,三峽多數茶廠不但早已擁有完善設備,而且累積了不少實務經驗,挾帶品質與技術優勢,讓三峽茶(以碧螺春和蜜香紅茶為主)再度崛起,在國內外市場打響盛名。

海山地區-茶葉

藍染

自古三峽多山潮濕,為適合染料植物的生長環境。泉州安溪移民帶來了染布技術,開始在丘陵地區種植「大菁」,其萃取之顏色以藍色為大宗,並運用三峽溪中游軟質清澈的溪水洗滌染布,在今祖師廟與民權老街一帶開啟染坊事業,這些以天然植物染布的技術被稱為「藍染」。經過先民代代的製法嘗試與經驗累積,逐漸發展出有別於原籍的染布方式,以其染色及碾布技術精良而博得「三角湧染」的美名,傳遍全臺甚至中國大陸。

老街上的「林茂興染坊」,建於清道光年間(1830年代),據傳為當時老街最早的染坊。18861920年(光緒12年至大正9年)間,被稱為三角湧染的黃金歲月,整條三角湧街除了林茂興染坊之外,還有永裕、金聯春、劉成芳、李義發、周勝發、林榮祥、林元吉等共20間染坊,蔚為北臺灣最重要的藍染基地。直至日治中期,受到西式與日式服飾的影響,以及來自歐洲合成靛藍染料的引進,機械式染布工廠逐漸取代傳統染布產業,部分染坊開始轉型,不再從事藍染工作,宣告三峽的藍染產業邁向黃昏的命運。

這些在時光洪流中早已流逝的三峽藍染,在近十年來許多地方人士的奔波探索,積極研究並回溯早期先民的製染方式下,再度被重新喚起。這回「三角湧染」不再是與市場競爭發展的產業,而是要作為家鄉最具代表性的集體記憶。由三角湧文化協進會創立的「三峽藍染節」活動,迄今舉辦超過了十幾個年頭,希望透過藍染手工藝的傳承,對更多居民、遊客體現三峽過往的繁榮風華,用藍染洗亮三峽人文薈萃之名,扎根這塊土地的地方情懷。

海山地區-藍染

樟腦

清代時期,漢人沿溪流深入三峽山區設置腦寮,帶來源自原鄉的「煮腦」技術,開始在此地砍伐樹木,取樟樹的樹幹製成樟腦,不僅是三峽重要物產,更是當時臺灣的出超產業之一。樟腦一般可用於驅蟲、除臭,更是早年基礎的工業原料,用途廣泛,可製作醫藥、底片、香料、無煙火藥等等。臺灣北部蘊藏天然樟樹林,在國際市場供不應求之際極具經濟價值。然而,漢人的大舉進入,侵犯了原住民的居住環境,雙方時常發生衝突。在劉銘傳「開山撫番」的政策下,軍隊進駐內山保護製腦者,來自原住民的阻力稍歇,三角湧腦局成立,樟腦產業歸政府控管,凡伐樟製腦皆須赴腦局繳稅,山區樟樹林的砍伐變得更加順利。

臺灣樟腦在日本時代產量曾高居世界第一,年產量超過百分之七十,「樟腦王國」之名不脛而走。然而,在這些美譽及經濟成果的背後,卻是對山林的濫墾濫伐,是對原住民的侵犯壓迫,是原始環境生態的一大浩劫。日治時期,三井合名株式會社(今臺灣農林公司前身)在三峽山區進行開發造林工作,但對樟樹林的砍伐仍不間斷,屢次逼近大豹社族人的生活領域,最後終於爆發激烈血戰。大豹社族人因不敵優勢現代武器壓境,被迫遷移他地,日人得以繼續拓展森林寶藏版圖。1940年後中期以後,樟腦產業逐漸走下坡,被人造樟腦所替代。

海山地區-樟腦

米粉

早期三峽米粉靠著潔淨的溪水和秘傳的製法,主要由八張陳家「長美號」所生產,其美味在於米粉本身細白滑韌、久煮不斷,人稱「水仔粉」,再加上獨特的湯頭,讓許多老人家讚不絕口。早在新竹米粉聞名前即為眾所稱道,成為遠近知名的特產。

米粉的日語發音為「ビーフン」(Bifun),三峽米粉曾進貢日本,為大正天皇所品嚐,名噪一時,可說是極早讓日本人稱羨的在地小吃,也是認識三峽的代名詞。只可惜這樣的好滋味在20世紀中期以後技藝失傳。根據耆老所述,「長美號」沒有消失,只是搬往新竹。如今在三峽,僅能透過老街水溝蓋上看見當年畫家李梅樹先生為三峽米粉設計的商標,遙想過往盛景。

海山地區-米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