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
海山地區位於臺北平原南側,地處淡水河流域大漢溪中下游至新店溪匯流處一帶。在18世紀中期漢族移民進墾之前,本區早期為平埔族凱達格蘭族各社群以及泰雅族大豹社群原住民的活動領域。
漢人拓墾集團
從1709年(康熙48年)陳賴章墾號請墾大臺北平原開始,至18世紀中期北臺興起一股漢人「移民潮」,逐漸帶動臺北盆地內街莊聚落的發展以及「水田化」的進程。自康熙後期陳和議墾號(由大雞籠通事賴科與鄭珍、朱焜侯、王謨等人組成)到乾隆前期張吳文墾號(由泉州籍張方大、吳洛、馬詔文組成),漢人拓墾集團接連進墾海山莊一帶(今樹林、鶯歌、三峽等區)。
同時期,在擺接平原一帶(今雙和、板橋、土城等區),則有以閩南漳州籍林成祖墾號(通事林秀俊等)為主所展開的拓墾活動。19世紀以後,同屬漳州籍的林本源家族也投入海山地區的墾殖事業。
而自18世紀以來,客家移民的身影也出現在海山地區的各個角落。我們從海山地區現存清代史蹟及相關文獻之中,依稀可見當時客屬人士的活動痕跡。
水利設施
清代時期閩粵漢族移民進墾海山地區,往往藉由水利設施的興闢以獲取充足且穩定的水源,加速農墾事業的發展,並奠下了漢人開發當地的基礎。其中較著名者為土城、板橋、中和的大安圳,雙和地區的永豐圳,樹林、新莊的後村圳,樹林、三峽的隆恩埔圳(石頭溪圳),樹林的十二股圳(福安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