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圳
清代擺接平原最重要的水利設施,為林成祖(林秀俊)墾號於1755年(乾隆20年)鑿成,從媽祖田(今土城區祖田里)引三角湧溪(今三峽溪)水源,灌溉擺接平原(今土城、板橋、中和等)約1,800多甲農地,全長約10餘里。道光年間,林秀俊第四代孫林步蟾因圳道維修極為耗費,遂將產權轉讓給林本源家族。
永豐圳
林成祖墾號於1753年(乾隆18年)鑿成,引青潭大溪(今新店溪新店碧潭段)水源,灌溉暗坑(今新店安坑)、秀朗、漳和、南勢角、龜崙蘭溪洲、潭墘等(今中、永和境內)約800餘公頃農地。1907年(明治40年),與安坑圳合併。今部分圳道多已成為地下水道或填為道路。
後村圳
為日治時期官方整併清代時期開鑿的永安圳(張厝圳)、萬安圳(劉厝圳)與草埤而成。1763年(乾隆28年),加里珍庄(今五股區興珍、更寮里一帶)業主劉和林長子劉承纘與佃農共同鑿成萬安圳,灌溉今新莊、三重、五股等農地。1772年(乾隆37年),海山庄業主張方大(張必榮墾號)出地、張沛世出資共同鑿成永安圳,灌溉今新莊與三重一帶農田。整併之後的後村圳灌溉範圍,涵蓋海山、擺接、興直和八里坌四堡,約3,400餘公頃,對於新莊平原的發展極有貢獻。
隆恩埔圳
又稱石頭溪圳、隆恩陂,於1745年(乾隆10年)鑿成,自二甲九(今鶯歌區二甲里)分擺接溪(今大漢溪)水源,至南靖厝(今鶯歌區同慶、南靖里)築陂引水,灌溉石頭溪、樟樹窟、柑園、隆恩埔、溪墘厝等約350餘甲農地,相當於今樹林區南部與三峽區北側交界地帶。1928年(昭和3年),進水口改設南靖厝的大漢溪右岸近鳶山山腳下。目前仍持續灌溉樹林柑園地區。